6月17日,院长王赠怡应邀为市委党校的干部学员作题为《巴文化与文化守土》专题讲座。

王赠怡以204万年前的巫山人、215万年前的建始人、100万年前学堂梁子遗址郧县人,40万年前的玉米洞遗址、20万年前的长阳人等为例,证明巴人先民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一。并结合巴蜀文化、巴文化的巫文化阐述了巴文化在中华文化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巴地人民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特殊贡献。通过上述的铺垫性的论证,王赠怡认为,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国家战略带动下,利用巴文化辐射面广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巴文化在文化守土方面的担当作用。巴文化作为一个地理文化区,地域空间环境是塑造巴文化的核心要素,守好文化的核心就是守土,守好巴文化就要守好巴地,尤其是守好广大处于农村的巴地,因为那是生成、滋养巴文化的基本源头。王赠怡结合历次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偏见,以及重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威仪进程中文化的重要功能,阐述了发挥巴文化在巴文化区的文化守土功能的重要意义:一是巴地在生长、生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文化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二是今天的乡村振兴同样意味着要振兴地域文化,振兴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从中华文化的整体看,振兴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振兴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巴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表征之一。三是增进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彰显了文化守土的重大意义。
整个报告内容详瞻,富有哲理,深得与会者的肯定。
图/文:王赠怡;初审:唐莉;终审: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