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学院概况 新闻公告 项目管理 学术交流 成果展示 数字巴文化 法规制度
 
最近信息
院长王赠怡赴乐山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
院长王赠怡赴达州市委党校宣讲巴文化
达州嘉祥外国语学校与巴文化研究院开展交流
我院举办"巴蜀承韵 草地拾遗"——巴文化...
我校2025年大学生艺术展演暨第三届草地...
院长王赠怡教授赴达州市委党校宣讲巴文化
马菱苓老师作巴文化创新转化与品牌建构...
我院开展塔石人才特区第十一期学术沙龙活动
院长王赠怡赴乐山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学术研讨会
新闻来源:   发布:巴文化研究院  2025-06-25  阅读:

6月21日,院长王赠怡应邀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学术研讨会,作第四分论坛的评议人和分论坛发言,题目为《中华文化的类本性与中华民族类聚的四种逻辑模式》。

 

王赠怡认为,从中国哲学的类本性看,中华文化是一种阴阳和合的生生文化,类本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已的内生动力。同样,类本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家国同构思想生成的逻辑基础。中华民族的演进必然要以“家国同构”为基质、以同族为纽带向多家族共生、再到多民族共生的模式发展。家国同构内生于国家的衍变进程,故而,多家族共生及多民族共生的模式必然统一于中国和中华民族。基于上述看法,王赠怡把中华民族类聚的逻辑模式总结为四种:一是构建于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家国同构共同体的类聚模式;二是构建于国家政权基础上的家国同构共同体的类聚模式;三是建构于伦理基础上的家国同构共同体的类聚模式;四是建构于民族救亡和民族复兴基础上的家国同构共同体的类聚模式。

王赠怡总结说,类本性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在国家政权的基础上、在伦理的基础上以及在民族救亡和民族复兴的基础上生成家国同构的类聚模式的内生动力。在民族和国家的演进历史中中华文化的类本性表现为一种以“类”为美的普遍追求,即“类美”。从家国关系看,类美就显现为家国同构之美,从民族和国家关系看,类美就显现为中华民族一体之美。在形象塑造上,“家国同构”之美有屈原式、苏武式等类型化的形象表达,中华民族一体之美有龙、熊猫等象征性的形象表达;在情感上,“家国同构”之美、中华民族一体之美都体现为深沉的爱国主义;在意义上,“家国同构”之美、中华民族一体之美,体现为对家国、民族的和合发展、荣辱与共、生生不已的普遍追求。

本次会议在国内影响深远。国家民委、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以及来自北京、云南、西藏、青海、重庆、湖北、广东、广西、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10余个省(区、市)、37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文:王赠怡初审:唐莉;终审:秦静


    下一条:院长王赠怡赴达州市委党校宣讲巴文化      
巴文化研究院 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519号[管理入口]